在黃河臂彎與中條山麓之間,運城這片文明厚土正書寫著守護與傳承的時代答卷。從永樂宮壁畫的天衣飛揚到解州關帝祖廟的忠義千秋,從西陰遺址的文明曙光到蒲津渡口的盛唐余韻,我市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擔當,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數據為筆,行動為墨。我市持續(xù)加快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建設工作;加強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和國寶級文物單位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扎實開展;加快推進關公文化史跡申遺;加快推動低級別文物保護工作……在一個個擲地有聲的文保工作中,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的壯美華章徐徐展開。
夯基固本 筑牢文物保護“四梁八柱”
文物保護事業(yè)在河東大地掀起澎湃浪潮。2024年5月,我市召開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座談會,研究討論如何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后赴省文物局進行匯報,并與省、國家文物局專家進行溝通,初步擬定我市以“國保古建筑單位及重要省保創(chuàng)新保護與活化利用”為主題創(chuàng)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
不僅如此,我市持續(xù)推進“1+3”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建設。目前,4家示范區(qū)建設方案均經政府公布。市本級示范區(qū)共13項任務,已完成10項;鹽湖區(qū)13項任務,已完成11項;芮城縣15項任務,已完成3項;永濟市41項任務,已完成34項。開展國寶級文保單位(解州關帝祖廟、芮城永樂宮、芮城廣仁王廟、夏縣司馬光祠、萬榮后土祠)保護和活化利用。各家國寶級單位均出臺專項實施方案。解州關帝祖廟25個項目,已完成11個;芮城永樂宮20個項目,已完成12個;萬榮后土祠18個項目,已完成10個;夏縣司馬光祠26個項目,已完成20個;芮城廣仁王廟17個項目,已完成3個。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扎實開展。《運城市人民政府關于做好運城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運城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建方案》相繼印發(fā),成立市級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明確了小組成員及職責,確保普查機構高效運轉。按照“省級指導、市級協調、縣級普查”的方式,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組建普查隊伍,縣級普查成員191人。為確保普查質量,彌補縣級專業(yè)力量不足的問題,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了專家指導組和資料審核組,負責普查中的業(yè)務指導和質量把關。按照《山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開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工作的通知》,修改完善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錄和實有名錄,為實地調查工作打牢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鹽湖區(qū)被選為古建筑類型全國普查試點和全類型省級普查試點。試點開始后,梳理鹽湖區(qū)現有文物資源名錄、整理新發(fā)現文物線索清單、提交國家普查辦錄入系統、成立普查機構和試點工作專班、組建了11支由省市區(qū)三級業(yè)務骨干組成的50余人普查隊伍,發(fā)布線索征集令,落實普查經費,保障試點工作順利推進。配合省局召開山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鹽湖區(qū)試點動員暨培訓會,完成了對各縣參加試點人員的集中培訓、試點實地調查與信息采集、數據提交、分級審核、成果匯總等工作,鹽湖區(qū)試點工作圓滿結束。同時,推薦關王廟、太平興國寺塔作為普查優(yōu)秀案例,列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經典教學材料。截至2024年年底,我市已復核不可移動文物4078處,調查新發(fā)現文物140處。
創(chuàng)新突破 激活文化遺產時代脈搏
在這片見證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土地上,創(chuàng)新基因催生保護新范式。這一年,關圣文化史跡已正式列入本次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一年,國際國內申遺形勢的變化和申遺難度的增加,我市積極調整申遺思路,將目光放眼海外,了解跨國聯合申遺的工作流程和要求,計劃采取跨國聯合申遺模式,聯合相關國家共同開展關圣文化史跡申遺工作。
這一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始終存在運城的身影,我市積極參與文明守望工程,實施主動性發(fā)掘項目7項。夏縣東下馮遺址、夏縣轅村遺址、絳縣西吳壁遺址、聞喜縣上郭—邱家莊遺址、芮城縣坡頭遺址、垣曲縣北白鵝墓地、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在考古工作者躬身泥土的實踐中,為實證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考古證據。
2024年,我市共計開展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調查勘探項目296項。共發(fā)現古墓葬2873座、灰坑927個、古代坑169個、窯址17個、井11眼、古代溝41條、古代道路3條、房址1座。同時,我們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配合基本建設開展考古發(fā)掘已完成49項,正在進行的有19項。共清理古墓葬1381座,遺址發(fā)掘面積14787平方米,出土文物標本5589(件)套。另外,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依托“亞新科工業(yè)技術(運城)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40畝)考古發(fā)掘項目”,對2023年新入職的考古人員開展了為期7個月的崗前培訓。這一年,山西省2024年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發(fā)掘資料整理)培訓班、《山西省首屆田野考古繪圖培訓班》在我市的陸續(xù)開辦,為考古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打下了堅實基礎,特別是針對今年考古前置工作任務艱巨繁重,不能滿足項目建設的需求的問題,我市成立工作專班、采取一項目一策,加強與省文物局溝通,加快審批時效,優(yōu)化工作流程,多方抽調人員,做好業(yè)務培訓,全力推動考古前置工作高效開展,保障項目建設盡早盡快施工。
匠心守護 打造文明傳承精神地標
文保工作者代代守護,河東大地上的一顆顆歷史明珠在新時代得以綻放出璀璨光芒。市校合作點燃學術引擎,2024年5月16日,吉林大學在我市掛牌成立吉林大學華夏(西陰)考古研究院,不僅為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學與科研活動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也對運城考古研究、揭示中華文明本源、守護中華文明瑰寶、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強勁的推動作用。博物館集群建設彰顯硬實力,這一年,運城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定級評估最終得分為917分;這一年,運城博物館推出展覽“大夏之墟——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時期的晉南”,入選由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舉辦的2024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的推介項目。
大唐的余音在這片土地上久久縈繞,蒲津渡與蒲州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投入8900萬元,1∶1復原唐代鐵牛浮橋景觀,4.8公里生態(tài)廊道串聯起9處歷史遺跡;遠眺中華文明的足跡,尋“夏”腳步從未中斷,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設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未來將形成集科研、展覽、教育于一體的國家級平臺,預計年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200名。
回眸2024年,我市開展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座談會、“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的生業(yè)、資源與技術課題結項研討會”、第四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青銅冶鑄與夏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2024年度全國中小博物館館長培訓班,在專家學者的研討聲中得以聽見文脈永續(xù)的歷史強音。其中,2024年西陰國際論壇上,300余名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運城考古的全球視野。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雅講席教授朱鳳瀚以《關于商人的銅料來源》為題開講,隨后全國考古領域的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海外專家學者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和考古發(fā)現,圍繞“青銅冶鑄與夏商文明”這一重大課題展開系列學術研討,從不同視角深刻闡釋了青銅冶鑄在夏商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新認識晉南地區(qū)在夏商王朝發(fā)展與崛起進程中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地位。
從低級別文物保護的專項修繕,到持續(xù)推進“文明守望工程”;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層層進深,到推進國保、省保古建筑的日常養(yǎng)護工作;從新增的11處國保單位的正式對外開放,到國慶假期我市6家博物館累計參觀人數達30.82萬人次;從一場講述古建筑、古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古建修繕工作的楹聯展,到公眾考古活動的場場爆滿,科技賦能的多元保護體系正在搭建,全民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意識節(jié)節(jié)攀高。
在這片最早叫“中國”的土地上,歷史與未來正奏響蕩氣回腸的文明交響曲!(牛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