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傍晚,在光華路的路燈下,市政公用服務中心照明部維修隊呂國輝正與同事們將一段裸露的電線小心翼翼地穿入燈桿。這個看似普通的動作,是他二十年來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日常。作為城市照明系統(tǒng)的“健康管家”,呂國輝用二十年光陰見證了城市路燈的蛻變,更用雙手點亮了無數(shù)個漆黑的夜晚。
“老呂,安邑東路上還有一塊路燈不亮了,過去看看。”剛剛在光華路解決完裸露電線的問題,呂國輝又和同事前往安邑東路166號燈桿下,只見他和同事打開一旁的窖井,將電纜的外皮剝開一段,露出內部的導線,然后用電筆逐個接點測試,不出十分鐘的時間,便判斷是線路老化導致的路燈不亮,需要更換供電線路和相關部件。“修路燈就像破案一樣,每次出來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就要先去探一探,看是線路出的問題,還是控制系統(tǒng)出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呂國輝介紹道。
談起他遇過的難解決的問題,最讓他頭疼的便是地埋式電纜故障排除,“地埋電纜問題一般比較隱蔽,很難去定位故障點,就得要靠人工一段一段去排查。”呂國輝說,這樣的問題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也是屢見不鮮。3月中旬,人民北路地埋電纜損傷導致整段路的路燈出現(xiàn)故障,他帶領著五個工作人員,花費了兩三天的時間,逐段排查整個路段,確定故障電纜的大致點位,最終找了故障點,成功解決了故障問題。
作為照明部維修隊的資深技術員,二十年的從業(yè)經歷,讓呂國輝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他熟悉這座城市超過上萬盞路燈的位置,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紋。從最初的高壓鈉燈到如今的LED智能燈,他見證著路燈的光源從橙黃變冷白,也親歷著維修方式從“盲人摸象”到“對癥下藥”的轉變,“市民可能覺得路燈只要亮就行,但我們要盯的是那些‘沒出事的安全隱患’。”呂國輝掏出手機展示管理終端:全市路燈在地圖上化作星點。盡管已實現(xiàn)手機遠程開關,但線路檢測仍需“鐵腳板功夫”,照明部的巡查組人員每天徒步巡查,發(fā)現(xiàn)故障路燈上報系統(tǒng),呂國輝就帶著同事前往故障現(xiàn)場進行維修工作。
這位“掌燈”人二十年如一日的日常,是用膠帶、螺絲刀和萬用表編織出的城市安全網(wǎng),二十年里,他的足跡踏遍全城上萬盞路燈,用執(zhí)著與匠心,守護著城市的光明脈絡。